14286404803_ce855ab444_o  .

台灣的年輕世代正承受怎樣的心理煎熬?國高中生每天埋頭苦讀,面對的是一堆考不完的考試,甚至對未來毫無熱情與想像。許多年輕人則是對台灣現狀不滿,不僅無所適從、失去方向,心裡也又悶又累。

該怎麼找到出口?台灣大學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和「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發起人劉安婷,給了一些答案。夏夜週末,選在開學前夕,兩人在劉安婷的新書《出走,是為了回家》座談會上的談話,感動了現場上百名讀者,許多人更頻頻拭淚。

關於劉安婷的故事,大家並不陌生。今年24歲的她,就讀台中女中時,曾到史丹佛大學上暑期課程,讓她大開眼界。高三時原本已推甄上台大,但她仍念念不忘美國的自由學習環境,便毅然決然放棄,靠著自學考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求學間曾到非洲迦納、美國監獄、法國貧民窟和海地等地方服務,深刻感受教育的重要性。畢業後到醫療顧問管理公司工作的她,依舊心繫遠在好幾萬里外的小孩,因此她決定揮別百萬年薪,回台圓夢,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做出一些改變。2012年,她籌辦「為台灣而教」,開始投入偏鄉孩童教育服務。

她首先談起年輕人的現況與焦慮感,才一開口,她就忍不住開始哽咽。原來,過去一年時間,她到台灣各地演講,第一線看到學生們的無助與徬徨,讓她相當感同身受。「我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他們在演講後,不顧一切衝到後台,抱著我哭泣。」

許多國中生、高中生哭著說,考試壓力好大,不知道為何每天要念那麼多書,「他們一邊哭一邊說著自己的故事,也謝謝我給他們活下去的力量,」看到這些孩子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悶悶不樂,劉安婷為此心疼,也被震懾住了。

「我的故事其實一點都不特別,我只是被允許去追求我喜歡的事情,但在台灣,這卻變成一件稀有的事情了。」她說,好希望有一天,她的故事一點也不特別,每個人都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也想透過自己來告訴大家:何謂「成功」?她說:「以前大家總告訴我,在華爾街工作,領那麼多薪水,就是成功。但是你看我們的老師在偏鄉工作,就算只是翻轉一個孩子的生命,那是不是更大的成功呢?

同樣是資優生背景出生,一路從建中、台大念到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葉丙成也反思,從小讀書都很順利,但到美國後才發現,課業之外都是零分。「我15歲的時候,每天只想要考好成績,能上建中就好,其他事情我都不想管,」他說,他很晚才真正開始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若是缺少對自我的探索和認識,是相當可惜的事情,」他認為,找到有意義的人生,並非難事,就看自己願不願意有勇氣。在探索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也扮演重要角色,若是無法擁有開闊的胸懷和膽識,或許會不小心成為學生蛻變的阻力。

每個人都要找到生命的主軸,不要讓別人定義自己的人生,」而對葉丙成來說,他的生命主軸就是推行台灣教育的小革命,透過「翻轉教室」理念,讓更多學生樂於學習,也讓老師重建教學的專業與信心。

對劉安婷來說,什麼是她生命的主軸?她笑稱,自己或許太年輕,對此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思考如何『利他』,是很好的起點,該如何真正幫助大家,」她認為,許多年輕人想要改變台灣,如果光是抱怨,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收起抱怨,捲起袖子,大家都可以成為改變的起點。」

就像她在《出走,是為了回家》一書中提及:「我們想要改變的人、事、物這麼多,想要解決的問題這麼大,但,我們最需要、也最可以改變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世代。」

她最後分享:「TED的標語我很喜歡,叫做Ideas Worth Spreading(值得流傳的新思維),」她說,多年以後,大家或許忘記她是誰,忘記「為台灣而教」這個組織,但如果在某個時刻,這些追求夢想的勇氣、理念的堅持,能被大家想起、傳誦,甚至是一起實踐,「我想,我們就真的成功了。」

 

資料來源: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3198_1.html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projectdiscovery/14286404803

 

arrow
arrow

    艾爾&凱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