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0528033_094d32ccb4_o  

【聯合報/文/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曹雅芬撰寫】

  (本文同時見刊《聯合報》教育版)

 

f_536443_1  圖/ingimage

 

你有沒有最感謝的人呢?彰化縣舉辦全縣國三生第一次模擬考,作文題目就是「最感謝的人」,成績出爐後,竟有些班級高達半數以上的學生拿零級分。造成這令人驚訝的結果,是因為此次考題中有限制「不能寫爸媽、老師、工人或義工」,而大部分拿零級分的學生是因為拿到題目後,未能詳讀題目中的說明與引導,便急著下筆,造成取錯材料的遺憾。

 

上述事件說明了大部分學生認為寫作題目中的說明與引導不重要,甚至直接忽略它,實是錯誤的概念!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作文題目,一般都包含兩部分:題目與說明引導。審題時要做到:先審「題目」,再審「說明引導」

一、先審題目:

題目是寫作的核心,下筆前應逐字逐句地看清楚,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弄清楚寫作的主旨、材料的範圍等問題。例如基測作文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在審題目時就要注意:

f_536443_2  表/聯合報

 

二、再審說明引導:

說明中的引導文字是希望學生能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取材、構思,發表切身經驗與感受,為的是讓考生在具體的構思過程中少走彎路,所以我們要適時參考並利用這些引導與要求。

例如基測作文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f_536443_3  表/聯合報

 

題目中的「成長」和「明白」雖然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在說明裡「累積知識、拓展視野」的具體陳述,可讓學生更容易藉此發想;在取材方面,學生可以從具體事例出發,印證學習抽象知識、人我關係、自我省察或覺知等與成長之間的聯繫。

最後,從要求中可清楚得知:本題除了舉例「一件事」,還要把焦點放在「逐漸明白」的歷程,描述自己成長中逐漸明白一件事,以及帶給自己的體悟,提升文章層次。

下筆前,先審「題目」,才能確實而詳細地了解題目的涵義與中心主旨。接著,再審「說明與引導」,不僅能對題目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更能從中拓展自己的思路、增加取材的範圍,最後便能正確地依照題意和文章的要求寫作。因此,「審題」的功夫絕不可輕忽!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MAIN_ID=381&f_SUB_ID=6118&f_ART_ID=536443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nenyaki/2430528033

arrow
arrow

    艾爾&凱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