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5395256_5cfc243ed8_b  

筆者在《商業周刊》的網站有幸閱讀到柯宜姍律師撰寫的大作〈國立名校大學變成窮孩子得不到的「奢侈品」,都是法令害的!〉,很感佩柯律師對經濟弱勢家庭的關注,並發現國內確實存在高社經階層家庭就讀國立大學的現象,這確實值得我們教育主政者警覺並亟思匡正。不過,通讀全文,筆者主要有個疑惑:尚看不出「國立名校大學」變成窮孩子得不到的「奢侈品」,正被哪一條具體的法令所害?柯 律師文中提到的具體例證:「成績優異,原本可以考上台北的台大或政大等名校,但…高分就讀宜蘭大學可免學費、領獎學金,她放棄念法律系夢想,就讀宜蘭大學 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因宜大屬本人任教單位,根據本人對實況的瞭解,這正好是本校冀圖改善這種現象的成果,而不是柯律師文章旨在關懷窮孩子讀不到「國立 名校大學」的效應,因此特在這裡做個澄清。

究 竟何謂「名校」,或許每個排名指標不同,難免人言人殊,但柯律師可能不熟悉本校正是「國立大學」,該生(我們暫稱小紅)就讀的應用經濟與管理系,查閱近三 學年度(101-103)該系學生學測入學成績基本上落差不大,素質都很平均,學測成績多在50-60級分的區間,拿小紅入學的102學年度為例,即有包 括小紅在內2位學測成績為59級分的學生透過個人申請管道入學(個人申請除學測成績外,第二階段的書審與面試成績同樣占相當重要的比例),甚至當年度有同 學學測成績達61級分卻通過指考進來經管系,當年度個人申請來本校就讀其學測成績最高者為68級分,說明這些的事實,只是想指出小紅來本校就讀完全不是 「高分低就」的結果。就統測來說,102與103學年度均有成績達該群科百分比達6%的學生進入經管系,水準相當高。本校正因希望獎勵宜蘭縣優秀卻清寒的 高中畢業生就讀,故設立「獎勵優秀大學部新生入學辦法」,根據102學年度適用的入學辦法,小紅因符合該辦法,學測成績在58至62級分,故得因免繳全額 學雜費而獲得就讀本校的機會。

柯律師文中說常有學生因為出身經濟弱勢家庭,面對複雜的制度,欠缺資源不知如何處理,不知所措的結果,要不是根本無法達標,不然就是不知如何選校,或是即使如願到想要的學校就讀,更會發現沒有適當而大量的補助管道(例如大量的低息貸款和各方提供的獎學金),能讓他們安心的完成學業, 本校正因關注這個問題,故提出獎勵優秀大學部新生入學辦法,並提供後續的獎助學金,小紅獲得本校註冊組、生輔組、經管系甚至外系師長的關注,刻正提供各種 合情與合理的支援管道,應能使得她安心在本校完成學業無虞。並且,本校產學與建教合作及技轉技術授權總金額貢獻度皆名列全國公校前十名,小紅就讀的經管系 更是與宜蘭縣政府暨宜蘭在地企業保持緊密產官學合作,共推綠能產業經濟的系所,選擇來宜大經管系就讀,應屬小紅對自己生命負責而做出的最佳選擇。

筆者很敬重柯律師對十二年國教議題的關注,文內指出「國立名校大學」變成窮孩子得不到的「奢侈品」,根據筆者的觀察,這或許不是法令的問題,眾所周知國立大學每學期的學雜費遠低於私立大學,本應最適合經濟弱勢家庭來就讀,從來都不曾成為「奢侈品」,但為何反而出身高社經階層家庭的孩子就讀國立大學的比例偏高呢?這主要是因為高中就學制度長年存在著問題,使得不見得適合於紙筆測驗的孩子其特長無法獲得發揮與承認,如果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真正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就重視適性教學,並順應孩子的不同生命特性,提供選擇適合其特性的高中就讀機會,這種問題就能獲得大幅改善。現在因應招生海嘯的到來,不論公立或私立大學都積極發展成特色大學,筆者覺得我們教育有識者應共同打破「國立名校大學」的迷思,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而不見得擁抱不適合自己的「名校」,尤其教育部如放手讓各級學校辦學自主、教師教學自主與學生選課自主,使得「高中大學化」,高中獲得機會各自發展成特色高中,這才能真正幫忙並成就每個孩子。筆者淺見,謹提供給柯律師與商周讀者參考。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兼秘書室公共事務組組長)

圖片來源:flickr 

arrow
arrow

    艾爾&凱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